近日收到国内友人寄来的一个大信封,邮票贴了一大溜,好家伙,邮费不菲呀。打开信封,里面居然是厚厚的一本书。封面古老的香山地图上,印着四个大字:岐海九曲。原来是友人前段时间跟我提起的介绍石岐历史文化的一本新书,没想到他真的给我寄来了。
欣喜之余,急不及待地展卷细读。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,我好像马上回到了我魂牵梦回的故乡:中山市石岐。
我的故乡中山市也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出生、成长的地方,原名香山县,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县。石岐本是县城,几经多年变迁后现为中山市的市区。但无论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如何转变,不变的是我是石岐人。我生于斯、长于斯,即使现在已移居别处,故乡仍是我日思夜念的地方,故乡的一草一木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但遗憾的是,身为石岐人,我们对石岐的人文历史了解的不多。年少时曾耳闻目睹过一些典故,移民后通过《中山侨刊》又了解了不少,但毕竟欠缺系统全面。现在有幸一睹由石岐区办事处编辑出版的《岐海九曲》,得以全面了解石岐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故事,收获甚丰、感慨良多。
该书分历史、名人、商贸、人文、风物和饮食六个部分,全方位地向我们介绍了石岐的概貌。每部分又独立成章,文字生动翔实。在它的指引下,我们跨越了时空和万里海疆,作了一次虚拟而精彩的返乡之旅。
我们追溯到5000年前,在古伶仃洋上那个常绿的香山岛。看到石岐海在沧海桑田地变化中淤积成岐江,海边那小渔村石岐也慢慢地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一个县城。公元1152年,我们高兴地庆祝香山建县,县令下令“布铁沙于地以地”,于是我们便知道了铁城的由来。时光匆匆,繁星闪耀。我们有幸认识不少石岐名人:陈天觉、毛定周、萧友梅、吕文成、萧淑芳、杨贯一、江嘉良等等。
我们坐上岐江河上的花尾渡,穿过岐江第一桥,一边欣赏着岐江两岸的景色,一边为岐江河上热闹的赛龙舟加油打气。我们登上岸,先往岐江大酒楼叹茶,饱餐“金咤”、“艇仔粥”、还有“安栈牛腩粉”等美味。沿着凤鸣路来到了繁华的孙文路,我们边走边看,耳边不时传来了声声的叫卖声:“米仔头糕,祛湿解毒”、“玻璃厂雪糕”、“收买烂铜烂铁”、“铲刀磨铰剪”……那乡音是那么的熟悉!
我们经过大庙下,在骑楼下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,在十八间商铺中流连。烈日炎炎,有点口渴的我们便信步走进“大有益”草药店,呷一口清热的“沙溪凉茶”,暑气全消。商业文化博物馆具有岭南特色的木栊门吸引了我们,进去一看,中山人创立的四大公司的风采再现,浓浓的人文气息让我们感受过去的岁月。从孙文路拾级而上,“西山第一峰”牌匾榜书苍劲有力、结体奇特,西山禅寺信徒众多、香火鼎盛。在中山图书馆旧址,我们徘徊不去,想起读书时的青涩年代,在这里度过许多求知的日子。
我们继续进行石岐市区深度旅游,在百货公司左拐进入太平路,经在那里摆摊代写书信的老先生指引,我们找到了太平路的地标“榕树头”。往日热闹的“沙岗墟”已搬往别去,我们可以宁静地在树下乘凉。稍作休息后我们走过爬沙街,经过一中钟楼,在月山公园的幽静处,我们见到了铁城的古城墙。时光在这里凝聚了,它为我们保存了一段石岐的历史。城墙一株寄生古榕,如一个老者,向我们述说着铁城的沧桑岁月。
最后我们爬上烟墩山顶,登上高耸的阜峰文塔,举目远望,石岐的一切历历再现。“启秀门”、“登瀛门”、“阜民门”、“拱辰门”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石岐,“仁山”、“西山”、“丰山”、“盈山”、“福山”、“凤山”和“寿山”七星伴月,岐海已水波不兴,九曲河水蜿蜒在小桥和人家之间穿行,马路上行人与三轮车川流不息,一片平安祥和的景象。这就是我们魂牵梦回的故乡!
仿如南柯一梦,却是历史再现!
历史湮没了许多的往事,但有文字的记载,他们都得以传承下来,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些往事,也因此把我们的文化传承开去。所以十分感激《岐海九曲》的编者们,是他们把这些汇集成这么一本好书,让远在万里的我们也有幸理解更多故乡的故事。
但有点遗憾的是,作为书名的岐海和九曲都已不复存在了。岐海是因为地理的变迁,而九曲的消失则有些遗憾。尤记得那时的九曲河水虽已不复清澈,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,却可比江南。最终随着社会的变迁,九曲也成为了历史,期待着有一天它能重现,不知这是否一种奢望?或者编者们把书名叫做《岐海九曲》,其中包含着某种意义吧。
期待着有一天,重回故里,作一次真实的深度文化之旅。
好文沙发欣赏!
你的文章,令我有一个欲望,也来写写对岐海九曲,但可能另类的看法,是很个人内心的感觉:大抵是对这个也是我梦回的地方,有怀恋也有失望,有赞也会也有弹……也作一次个人回顾的深度文化思考之旅。多交流。
期待中,共享。
你好,我是一名在中山生活的石岐人。前两天在《中山侨刊》上看到一篇《梦回岐海九曲》,本想上网搜索一下文中介绍的那本书,没想到先是搜到LEON的杂谈岐海九曲(1)文化语丝,接着顺藤摸瓜来到徐先生你这里后意外发现,原来就是《中山侨刊》上的那篇文!突然有一种世界真是小的感觉。岐海,我是没见过;九曲河在我三、四岁左右就被覆盖了,脑海中只剩模糊的影像。看着孩童时能常见的景物慢慢消失,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…近两年每次说起中山故事,父亲总是感慨的说:“如果九曲河还在多好,可惜啊,应该让它重现。”我想,也许九曲在大家心里,已不仅仅是一条河了。